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中,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绩效管理重心,尤其是绩效评价指标的有效利用,由过去以事后评价为主的“预算绩效”管理,全面转到预算编制、执行到监督、评价的事前、事中、事后相互贯通的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合理界定指标分类。
在实操中,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按照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方案相关规定,做好绩效管理指标的合理分类。
——依法依规,切实有效做好绩效指标功能设计。
在实操中,对预算执行环节的效益评价,可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公正公开、分级分类原则及绩效相关原则,要依法依规并根据国家、当地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及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执行,从而做好绩效指标管理功能设计工作。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立项评级标准(因需设置标准,三级或四级),设置绩效指标库(项目、业务需要多少指标),设置绩效跟踪指标管理,建立基础资料库。
二是绩效指标跟踪:通过填报绩效目标表和立项评级表,达到对事前、事中、事后绩效指标应用结果跟踪。
三是绩效指标分析与应用:分析绩效指标,要结合专家评审意见、现场勘查情况和财政资金分配依据,以期达到初衷。
——主要评价指标计算与利用。
主要包括非税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执行、支出预算调整和结转结余情况。对此,可就其中相关指标计算如下:
一是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方法,即非税收入预算完成率=(非税收入预算执行数/非税收入预算数)×100%。
非税收入。非税收入绩效评价方法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非税收入完成程度。以此为收费执行部门提供工作进度情况,为财政部门总揽全局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支出预算完成率的绩效评价方法,即支出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执行数/支出预算下达数)×100%。
支出预算完成率的绩效评价方法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支出完成程度,进而为本部门(单位)领导提供确定今后资金使用的参考,同时,为同级财政做好本地区预算支出分析打下基础。
三是支出预算调整率是部门(单位)本年度支出预算调整数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支出预算调整率=(支出预算调整数/支出预算数)×100%。
支出预算调整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支出的调整程度,从而为主管部门、同级财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执行部门提供保障。
四是结转结余包括行政单位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和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结转结余率=结转结余总额/支出预算数×100%。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总额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结转结余资金的实际控制程度。
五是结转结余变动率,是指因外界因素影响所致财政拨款(补助)结转结余的变动情况。
评价公式:结转结余变动率=[(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100%。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与上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的变动比率,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控制结转结余资金的努力程度。
为规范主评人职业行为,提升主评人职业能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是隶属财政部的事业单位,是专业国家级会计后续教育培 训基地,有着多 年高端财会人才培养能力和经验。2020 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资深 专家与研究智库、知名高校专 家学者联合发起,研究中国推行绩效评价师管理的必 要性和可行性,并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比较优势,正式推岀绩效评价师岗 位能力证书培训项目,致力于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从 事绩效管理工作的高 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