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陆续对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建设“双一流”引导专项资金、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等专项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价。2021年,继续拓展评价范围,以某工科类中央高校为试点,探索开展高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在此次探索实践中,着力回答好高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三个必答题。
为什么评:探索高校长周期宽视域绩效评价机制
随着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规模持续加大的财政高等教育投入如何更好助推高校内涵建设?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财政部门虽尝试开展了各类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但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科研活动成效显现的迟滞性,专项资金年度间的绩效评价尚不能全面科学反映高校办学投入的使用效益。鉴于此,评审中心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将包括高校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等在内的全口径预算资金,以5年为评价周期,探索开展长周期、宽视域的高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本次评价通过分析现有资金投入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的支撑作用和建设成效及不足,梳理出高校资源配置的“绩效清单”“问题清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力图引导高校管理部门认识、发现、关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资源配置的提质增效。同时,通过评价工作,深入了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有关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情况,与高校共同探索建立工科特色的研究型大学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套符合高校特点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范式,推动高校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健全治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
评什么:找准财政绩效评价定位
一是以财评“校”,突出财政绩效评价特点。区别于教育部门对高校的专业性评价,本次评价突出财政绩效评价的特点,以财评“校”,围绕资金资源配置,着力回答好以下问题:资金资源配置管理是否规范、结构是否合理?资金资源配置与学校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是否匹配?当前高校取得了哪些阶段性办学成效?
二是突出重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体系,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项职能。本次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和环节。同时,考虑到被评价高校为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教学科研任务并重,评价聚焦人才培养的同时,还重点评价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三是结果导向,强调质量、服务和贡献。考虑针对高校教学的过程管理评价已开展较多且专业性较强,基于对高校管理者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信任原则,本次评价不过多涉及办学过程性指标,而主要以结果为导向,重点评价质量、服务和贡献。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关注学生就业率、本科生深造率等,同时探索增值评价、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落实“破五唯”有关要求,淡化数量、突出质量,注重考察建设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决策等方面成效。
四是兼收并蓄,正确把握评价导向。评价组在系统收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教育主管部门各类评估评价活动,以及国内外主要大学排名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其观测点与评价方法,最终整理形成了高校评价指标库。
分析发现,教育部门评估评价多侧重于课程资源、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过程管理性指标,专业性较强;国际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科研成效指标数量及权重占比过大,对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相对较少;国内大学排名普遍关注奖项、经费、项目等指标,评价导向不尽科学。
根据上述思路与重点,评价组从财政绩效管理角度确立了高校资源配置、现阶段办学成效及未来发展潜力3个维度,凝练形成了“资源配置——办学成效——可持续能力”的评价逻辑链。基于评价维度,设计形成了《某高校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分值总分100分,共设置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怎么评:构建多方协同参与的科学评价体系
专家全程参与,确保评价的专业性与客观性。评价前期邀请教育界代表委员、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及绩效评价等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并与评价组共同梳理评价设计思路与切入点;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对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权重设置、评价监测点及标准等进行论证;针对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效,落实“破五唯”要求,邀请同行专家从成果创新质量、服务与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本次评价先后邀请高等教育界专家58人次参与,为科学实施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校”共评,共同探索工科特色突出的研究型大学绩效评价范式。评价过程中,评价组与高校主管部门、高校各部处、学院、教师代表分别进行座谈或访谈,深入了解学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认真听取学校对本次评价的意见建议,并就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
找准标尺,横纵对比综合评议。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从改进趋势、发展水平两个方面,科学选择评价参照标准,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综合评价高校整体建设成效。一是使用学校自身历史数据作为纵向参照体系,从教学经费保障力度、就业率与深造率、生源质量等多个角度,通过纵向比较,反映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改进情况与发展态势。二是使用对标高校作为横向参照体系。考虑学校与对标高校的办学层次、规模、类型及水平虽接近但仍有差异,横向对比分析中,并未简单进行量化比较,而是从横向对比情况的改进趋势进行评价,对于虽落后于对标高校但体现了正向改进的观测点,评价予以积极肯定。
量化细化,降低评价主观分。评价指标体系总分值100分。其中,通过客观计算方式进行评价的指标分值为74分,由同行专家进行综合评议的分值为16分,通过分档赋分定性评价分值为10分。通过定量计算和专家评议的指标分值占九成,极大降低了评价的主观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