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升效能,就是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等政策协调。
更加注重精准,就是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以退还企业尚未抵扣的进项税款为主要手段,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
更加注重可持续,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结合上述要求,针对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2022年地方如何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一、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的政策制度不能集中于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方面,应从全过程全方位视角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去制定而不是套用,更重要的是围绕财政政策的精准和可持续不断发力,如在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方面制定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绩效目标编制与审核
1. 缺少对项目的本质理解
理解项目的本质主要从项目分类、资金用途、项目概括、立项依据、立项必要性、项目实施的制度及措施、项目实施计划等方面着手,对项目的理解应提升到更高的站位,明确每个项目在整体支出和财政支出中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要统筹需要和可能去安排财政支出。由于缺少对项目的本质理解,在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方面表现为闷头做事:一是绩效目标编制人员对项目分类及资金用途不清楚。二是项目概括不完整,内容不明确。三是项目立项依据不足,立项必要性不充分或概念不清。四是项目实施计划不具体、实施制度及措施不完善。项目总绩效目标是通过项目实施所达到的最终目标。项目年度绩效目标则是为实现项目总目标需要达成的阶段目标,是具体的。在实际编制中,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总绩效目标与年度绩效目标划等号。在绩效目标细化方面,主要存在项目绩效指标体系设置不完整,指标名称和目标不明确或不对应,指标与项目相关性不大以及指标体系之间逻辑性不强,指标体系量化程度不够,能定量化的绩效指标未定量化,产出指标与效果指标关联性不强,相互脱节等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关键指标和共性指标平均分配权重,对于标准值的理解浮于计划层面,而不能从横向和纵向对比,选择出适合的标准来指导项目的实施。
2. 缺乏对项目预算编制依据的调研
有些预算部门在编制绩效目标时,出现缺失预算资金测算依据或预算资金测算过程粗略不详细的现象,这既不利于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也给项目审核人员带来不便,无法清晰衡量项目内容与预算金额之间是否匹配,所列预算额是否合理科学。而且,很多预算部门都抱有“宁多勿少,宁高勿低”的申报原则,致使申请的资金额经常高于实际需要的资金额,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这种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项目预算编制依据的调研,有些地方用造价、可研或者事前绩效评估来代替预算的价格,而不能主动深入项目实际从调研中去解决预算合理性的问题,预算编制的依据难以精准。
3.绩效目标审核流于形式
在审核的过程中,往往重点审核绩效目标报表形式上是否规范,对其信息是否准确、目标是否符合实际、指标是否合理等实质内容没有深入推敲。现阶段绩效目标审核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且统一的标准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绩效目标的审核应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去开展这项工作,从加强对基本民生、对重点领域、对财力保障方面提高站位,这样绩效意识才能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