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山西太原财政开始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绩效目标管理为抓手、绩效评价为工具,积极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事中运行监控试点工作,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意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围绕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健全和修订涵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管理、绩效信息公开等各环节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将绩效理念和要求深度融入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之中。强化制度执行,评估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差,落实激励考核机制。
二是尝试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技术支撑。在《山西省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市级部门预算支出项目分部门单位全面梳理、广泛收集、归类整理和分类提炼,建立一套贴合实际、科学合理、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的太原市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提高绩效目标编制质量和编报效率,为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强化预算绩效约束。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要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为评价结果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完善和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使财政资金安排真正体现结果导向。
四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遵循财政部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一套融入“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平台”的专业化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绩效目标、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绩效管理业务的全流程支撑。与预算编制、指标下达、国库支付等财政管理系统对接,实现项目绩效“业务流”与“资金流”双向管理,把全过程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
五是强化对绩效评价管理的质量把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以政府购买的方式选定政策水平高、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机构,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付费挂钩机制等方式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强化自身实力;多渠道扩充专家库专家选取范围,建立适应评审工作需要的专业分类,按需入库。
六是加大公开力度,促进预算绩效管理责任落实。山西省太原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实施意见》明确,部门和单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本部门本单位预算绩效负责,项目责任人对项目预算绩效负责,对重大项目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通过单位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公开、自评价结果同决算公开等方式,强化部门单位责任意识,将绩效管理责任落到实处。
七是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开展宣传培训,进一步营造全社会“讲绩效、重绩效、比绩效、用绩效”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中介机构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