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滴灌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4/7/22 8:32:13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局坚持改革创新和问题导向,积极推进事前预算绩效评估、各预算单位绩效目标一网编报、财政绩效监控全覆盖和各部门共同参与绩效评价,稳扎稳打“滴灌式”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走向精准化,取得显著成效。

实行事前预算绩效评估。市财政局早在2017年就开始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预算单位在申报发展性项目预算前,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并通过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两层评估后才能纳入预算,基本建立了预算事前评估机制。2019年,建立项目预算评审及绩效管理专家库,目前已吸收300多位专家,每年有50位左右的专家参与预算事前绩效评估工作,且专家打分必须占总分的50%以上。同时,市财政局在发展性项目预算评估中增加了监督评审环节,邀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程参与项目预算事前评估。明确市级发展性预算项目只有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时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在2020—2023年预算编制中,共有10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项目预算评审,年审减率达30%。

资金审核强化绩效目标。市财政局要求,绩效目标审核要经过市直各部门、财政局业务科室、绩效管理科三道关卡,以及相关行业专家严格考评。绩效目标审核分数占预算审核分值的20%,并参照打分情况择优安排财政预算。市财政局还创新整体绩效目标编报模式,将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要求作为共性指标纳入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并印发到预算单位。各单位只需要根据已经制定的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填报涉及部门的个性指标。目前,全市共有300个单位纳入“一张网”编报。

实现预算绩效监控全覆盖。自2021年开始, 宜昌市财政局在全省率先扩大监控范围,实现了预算绩效监控全覆盖,目前年监控资金量达150多亿元。

为加强成果应用,市财政局创新建立预算绩效监控评分制度,聘请中介机构对预算单位的监控成绩进行考核打分,作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方面。目前,已实现了中介机构对市级预算单位绩效监控全覆盖。同时,明确局内各科室在绩效监控工作上的职责分工,建立了绩效监控通报约谈制度,对于监控成绩较差的单位,由局分管领导约谈相关单位负责人,并对整改落实情况继续跟踪监控。

创新绩效监控结果应用机制,制定《宜昌市市级预算绩效监控管理办法》,明确绩效监控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当年预算绩效监控成绩为“中”及以下的,责令限期整改,仍有问题的暂停拨付资金;连续两次监控成绩为“差”的,经核实有关情况后,对存在问题的资金停止拨付,未使用完的资金收回财政总预算。市级预算部门连续两年监控成绩半数及以上为“中”的,严格控制预算安排;监控成绩半数及以上为“差”的,减少或取消预算安排。

创新整体绩效评价模式和结果绩效。将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全过程的工作标准作为部门整体评价指标,全部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使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程序得到规范。

宜昌市财政局还根据债券资金项目管理特点,从绩效管理、债券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设计债券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实现对上年债券资金安排的项目绩效自评和财政再评价全覆盖。

从2018年开始,市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资金450万元,2022、2023年连续安排550万元用于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除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少数政策性较强的资金外,基本实现了部门整体和项目支出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全覆盖。

为实现绩效评价结果高质量运用,制定《宜昌市市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暂行办法》,要求预算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业务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同时建立了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控制数挂钩机制,根据绩效评价成绩对应等级按照一定比例扣减部门预算控制数。根据此办法,每年在制定部门预算编报口径时,明确提出部门预算安排要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近几年,按照上年绩效评价结果每年相应扣减部门预算控制数都在1亿元左右。

同时,推动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与预算单位的目标考核奖挂钩,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找到了抓手,有助于强化政府治理体系、提升履职效能。

建立完善绩效评价问题整改机制,每年在部门预算“一下”时,由市财政局对各部门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以正式文件形式通知到各对应部门,要求在部门预算“二上”时,将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报送市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审核。各部门根据反馈情况予以整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