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上海市加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案》“第一年试点、第二年推广、第三年提升”的改革路径,上海市财政局围绕降本增效、形成标准、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四个目标”,深入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向支出要效率,向存量要财力,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2024年以来,上海市财政局先行先试、创新探索,聚焦绩效目标、业务流程、成本构成、管理模式相近的“一类事”项目开展成本绩效分析,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推动从“一件事”的降本增效到“一类事”的成本管控,为加快建设支出标准体系、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和财政科学管理夯实基础。在具体项目分析实践基础上,归纳形成《上海市市级财政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操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操作指引》),持续推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质增效。
聚焦重点 全面系统协同推进
“一类事”既包括着眼于形成部门行业标准的同部门同类型项目,例如,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11个文化场馆的基本运行经费、市绿化市容局下属6家市属公园养护等项目。同时,也包括着眼于形成面上标准的跨部门同类型项目,例如,“12345”等5条热线、“进博会”等4个大型会务等项目。
2024年,市、区、街镇共开展“一类事”项目95个,涉及公用事业、民生保障、行政运行等多个领域,覆盖38个市级主管部门、87个区(次)、310个街镇(次)。建立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双牵头、市与区双向联动、专业力量辅助支撑的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突破样本局限,实现从盯着“某个点”到处理“整个面”,从疏通“单环节”到打通“全流程”的转变。
强化对标 科学合理建立标准
上海市财政局从建立标准出发,开展一项分析,规范一类支出,制定一批标准,从制度上巩固降本增效成果,防范成本持续上涨、预算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
市级层面,通过梳理共性事项,强化对标分析,建立涉及物业管理、设备购置、大型活动、维修改造、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公共服务、成本定额、财政支出“三个标准”。例如,“高校物业管理费一类事”针对28所市属公办高校“保安、保洁、绿化、维修、宿管”等5项共性服务模块,统一各高校物业管理绩效基线,并按照“中心城区、郊区”等分类分层原则,形成“岗位标准”等成本定额和支出标准建议各20个。例如,“热线服务经费一类事”综合运用Erlang-C等测算模型,形成以“热线人工接通率”为核心的4项公共服务标准和3项通用支出标准。例如,“数字化运维项目”将预算审核模式从原有的基于“资产规模乘以费率”核定转变为基于“实际运维事项发生成本”核定,形成运维服务标准化事项64项、公共服务标准74个、成本定额标准33个。
区级层面,共完成区级“一类事”、街镇“一类事”项目77个。例如,组织各区财政局对公益林养护、景观灯光维护等13个跨区“一类事”开展比较研究。针对各区财力水平差异较大、无法建立统一标准的实际情况,充分借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国际地铁联盟(CoMET)先进经验,梳理确定关键共性指标,研究设置标杆值。例如,闵行区内63家预算部门档案管理经费、徐汇区内40个“生活盒子”运营、嘉定区全区13个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运行等,通过比较分析找到最优的效益水平和最低的成本水平,探索建立区内同类事项“三个标准”。
建章立制 常态长效规范管理
在全面归纳提炼“一类事”项目分析工作相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上海市财政局近日修订完善《操作指引》,推动各部门、各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一类事”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工作。形成“一类事”项目成本绩效分析内容、分析路径和报告框架(范本),创新提出“提炼共性内容、明确共性目标、建立共性标准、找出标杆模式、健全管控机制”五项分析重点。同时,明确工作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对工作机制建立、报告意见征求、分析结果反馈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实现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工作闭环管理。
2025年,上海市财政局将持续推进“一类事”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在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交运营等重点领域加强市区联动分析,扩大覆盖面,探索形成全市通用标准;聚焦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科学设置绩效基线,完善公共服务绩效标准。同时,狠抓“一类事”项目分析成果和标准在预算管理、业务管理、支出标准化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