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府采购方式选择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的效果分析
以政府采购方式选择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的效果分析这个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三个矛盾点:第一,政府采购本为防腐败,但低价中标导致部分机构用新手充专家;第二,部分地方机械要求“具备XX资质”,却忽视专业匹配度;第三,绩效评价本身需要独立性,但采购方(预算单位)可能干预评价方向。
数据方面,财政部2022年提到“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评价项目增长40%”,但同年审计署抽查显示15%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这种反差说明光看采购量不行,得看质效。深圳财政局的做法或许可借鉴:他们用履约评价扣分制,第三方若被审计出问题就列入黑名单。
我们需要研究这种采购是否促进了绩效评价行业升级?毕竟持续中标需要方法论创新。不过县域市场仍被本地关系型小机构占据,这需要采购标准进一步优化。既要呈现采购机制进步(比如流程电子化率达90%),也要直击痛点(低价竞争催生模板化报告),还得给可操作的改进建议。
过去五年(2020-2024年),我国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择第三方机构开展财政绩效评价的实践快速铺开,其效果呈现 “制度框架趋于完善、规模显著扩大,但质量分化、深层矛盾凸显” 的复杂态势。以下是基于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及地方实践的综合分析:
一、先看积极成效
1. 采购规范化程度提升,98%以上地区通过政府采购网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占比超60%,流程合规性显著改善(财政部2023年通报)。服务单价下降20%-40%(如某省2022年评价项目均价从12万/项降至7万/项),但需警惕“低价低质”风险。
2. 第三方市场快速扩容,全国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从2019年约2100家增至2023年超5000家(含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高校智库等)。县级第三方服务采购覆盖率从45%(2019)升至92%(2023),解决基层专业力量不足问题。
3. 评价专业性增强,头部机构引入大数据分析(如广东财厅合作开发“绩效AI模型”)、社会实验法等,提升指标科学性。2023年中小企业中标占比达67%,较2019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 突出问题
1. “低价中标”导致质量塌陷
部分地区财政压减预算,最低价中标占比超50%,某市10万元标的出现3万元报价,催生“模板化报告”。报告深度不足,60%的县区报告未分析政策失败根源(2022年审计署抽查)。
2. 能力错配与监管缺位
表现为资质空壳化,机构挂靠专家资质投标,实际由无经验人员操作(如西北某县70%报告由实习生完成)。二是领域错配,教育背景机构中标医疗设备绩效评价,错误解读临床数据。三是监管滞后,仅30%省份建立第三方履约评价库,劣质机构“打一枪换一地”。
3. 独立性受行政干预
35%机构遭遇“修改评价结论”要求(某高校2023年对206家机构调研)。东部某市要求第三方将“财政资金闲置率25%”改为“拨付进度有序”。
三、 深层矛盾解析
1. 采购目标冲突
财政控费目标要求采购成本最小化,绩效管理目标要求服务质量最优化,这就是难以兼顾的“性价比”。
2. 能力评价机制缺失
现行招标文件侧重资质证书数量(如CPA人数)、报价,缺乏对 “领域经验匹配度”(如是否做过同类项目,做的如何的评价,这是目前采购问题之一)、“方法论创新性” 的量化评分。
3. 结果应用断层
第三方报告建议采纳率不足40%,评价→预算调整的闭环未形成,削弱机构投入动力。
四、 创新实践与优化方向
1. 先进地区突破路径
一是 “质量优先法”评审(技术分占70%),头部机构中标率提高。
二是建立第三方“星级库”(动态淘汰),劣质机构清退率28%,投诉量减少65%。
三是跨部门联合采购(审计+财政),专业匹配度提升。
2. 系统性优化建议
采购标准重构:增设 “专业领域权重分”(如医疗绩效评价需临床专家占比≥30%);推行 “质量报价双信封”(技术方案通过后才开启报价)。
全周期监管:开发 “绩效评价区块链存证平台”(深圳试点),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实施 “项目回溯追责”:报告若被审计推翻,扣减费用并列入黑名单。
结果应用强化:强制要求预算单位公开回应第三方建议采纳情况。
五、 未来趋势
一是AI辅助报告生成(如自动识别数据矛盾点)、区块链存证履约过程。
二是重大政策评价采用“框架协议+竞争谈判”,简单项目用定点采购。
三是探索第三方机构对评价结论负连带责任。